本报讯 (记者 李洋) “下一个重要目标是让智能机器人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能力。”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发表上述见解。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由特斯拉创始人、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领衔开场演讲。在演讲中,他讲述了他关于通用人工智能新时代的AI创见,介绍了他带领团队在AI前沿技术领域的最新探索,以及包括在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垂直领域的最新应用。他说,计算机和人类的比例每年都在急剧升高,这意味着机器和生物之间的算力差距在进一步扩大。这将导致根本性变化,对未来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当下是对人类文明最为关键的时期。
【资料图】
图灵奖得主、被誉为“深度学习三剑客”的Meta AI基础人工智能研究(FAIR)团队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在与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的对话中,讲述了他对于应对未来AI伦理和治理挑战的创新之道的见解,指出开源是使人工智能平台安全、向善、实用的唯一途径。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引领了“AI创想·智变可能”的讨论,在讨论中他就AI理论突破、未来技术路线发表见解。他认为,在大语言模型风靡之后,下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智能机器人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能力,即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自主学习各种新技能的能力。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舞台始终为重大创新和最新成果敞开。每届大会的开幕式都为具有全球认可度和美誉度的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保留重要位置。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作为首届大会倾情参与的老朋友,以“你好,上海”为题,介绍了其团队近期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前不久,他的团队刚刚在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 2023)上斩获最佳论文奖。这一成果是全球机器视觉领域三大顶级会议中,首篇全部作者是中国学者的顶级成果。他还提及了他们团队新近基于NeRF三维光场建模技术构建的全球首个城市级三维实景大模型CityNeRF。最后他借用电影《老师好》的台词表白上海,“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你们,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借由本轮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新智能技术引发的科技浪潮,AI迎来了全新的“iPhone时刻”,催生了一批全球范围炙手可热的全新应用和创新企业,而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创新者在这一进程中崭露头角。
AI初创大模型企业Moonshot AI创始人、清华大学助理教授杨植麟谈到了他的创新和成果转化理念。他说,现在还有很多大模型方面的问题没得到解决,思考它们的时候,更重要的不是基于单点思考,而需要更系统地抽象这些问题的底层共性,回到更本质的层面去解决。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助理教授袁洋讲述了大模型落地应用的关键,以及在深耕行业交叉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他表示,在模态补全的基础上收集足够的数据,这一点至关重要。
7月8日,为期3天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落幕。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由上海市政府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国家网信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