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蔚冰
(相关资料图)
粮食价格一直牵动人心。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食品价格指数和农产品价格指数显示,大米价格指数上涨2.8%,创2011年9月以来的新高。
粮价上涨的背后,是近期多国推出大米出口禁令。印度宣布,禁止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出口,以此确保其本国市场大米供应充足、缓解印度国内米价上涨;俄罗斯政府也于近日将大米出口禁令延长至2023年底;阿联酋亦宣布暂停大米出口4个月。
国际米价不具备持续走高的基础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国大米出口禁令,加上极端气候、地缘事件等因素影响,短期内或会推高国际米价。在此背景下,国内米价影响如何?有相关专家向记者表示,我国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进口大米仅用于品种调剂、饲料生产等,因此,海外事件对国内米市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国际米价走高主要原因是全球稻米主产区和出口国集中于南亚和东南亚。去年以来,东南亚地区出现干旱、暴雨等不利天气影响,粮食出现减产。随着厄尔尼诺极端气候影响粮食产量的预期不断升温,为了优先稳定国内粮食供应,印度等国陆续推出了一些禁止出口的举措。印度是重要的大米出口国,2022年印度大米出口总量约2200万吨,占世界大米出口量40%以上,因此其出口禁令对国际大米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此外,近年来的地缘事件也影响全球粮食市场,全球主要大国都出现了增加粮食储备的意愿,推高了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不过,刘守英认为,长期来看,国际米价不具备持续走高的基础,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市场大米整体供给并不紧缺。
据美国农业部7月预计,2023-202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同比增加800万吨,将达到创纪录的5.208亿吨;全球大米库存消费比为32.5%,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水平。此外,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23-2024年度印度大米产量为1.34亿吨,是历史第二高产年。依此判断,印度禁止大米出口很可能是个短期性政策,等到印度国内粮价下降,重新开放出口是其必然选择。
国内粮食安全令人放心
相比之下,国内大米价格则维持稳定。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已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5亿斤,下降0.9%,产量居历史第二高位。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零售小包装大米报6.67元/公斤,较年初下跌0.89%。京东超市采购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受台风影响,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的洪涝灾害引起粮食价格会上涨的传言,事实是今年国内米价只有轻微上涨。“主要是消费者对国家粮食安全心里有底,改变了消费模式,不再像前两年疫情期间那样囤粮。”
此外,由于国内供给端对国际市场依赖较小,需求端没有太大变化,整体市场相对平稳,所以国内大米市场和海外的联动性很低,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影响相对较小。据官方统计,我国稻谷、小麦库存目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口粮供应总体充裕,能满足城乡居民一年左右的口粮需求。国内大米完全能自给自足,少量高端大米进口只用于品种调剂,另有部分低端碎米进口是用于饲料原料生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情报研究室主任张学彪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近年来,得益于国家高度重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连续7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21年达到6.83亿吨粮食单产达到每亩387公斤,确保了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张学彪表示,粮食安全任重道远。确保重要农产品以及粮食供给,我们既应立足国内,又需放眼国际,加强对粮食全球供应链的监测预警,加强对地区冲突及各种灾害等影响的监测评估和跟踪研究,尤其是其对全球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其对粮食及相关产业市场冲击的各种不确定性,为及时制定相关预案奠定基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