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今年以来,淮安市淮安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和品牌强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美”叠加,绘出“绿美村庄”好风景
紫叶李、银杏、女贞、红叶石楠......走进淮安区施河镇施庄村,青翠的稻田旁郁郁葱葱,高低苗木错落别致,绿意盎然。今年来,施庄村以创建省级绿美村庄为目标,整理土地空间,清理栽植路面,精选苗木品种,全面提升村庄绿化品质,全村共新增各式苗木2000余株,为村组道路、村民游园增添了一抹抹青翠的绿色。
“村庄和之前相比,明显好看多了,到处是绿色,环境优美,空气又好。此外还制定了绿化管理制度。”施庄村党总支书记楚卫国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施庄村已经顺利通过了绿美村庄验收,村子又多了一块生态招牌。
淮安区坚持绿化、美化、文化“三化”融合,突出自然美、林草美、田园美“三美”叠加,围绕村民庭院、公共绿地和村庄“一带三网”建设,大力实施绿美村庄创建工程,顺利完成施河镇施庄村、平桥镇九洞村、石塘镇许王村、博里镇陶桥村四个省级绿美村庄建设任务,全区绿美村庄数量已达到195个,广袤乡村,处处泛绿,步步皆景。
“四技”应用,绘美绿色防控新生态
芡实遍芳塘,明珠截锦囊。在淮安区车桥镇三庄村,450亩芡实已经接近成熟,碧绿的叶片硕大浑圆,满塘洋溢着丰收的味道。
“我们全力打造省级芡实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设规模核心面积450亩,辐射面积25000亩。”车桥镇党委书记许云波介绍,今年在芡实种植上采用了许多新的绿色防治方法,投入鱼苗以鱼控虫、控草,使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食根金花虫,使用诱虫黄板防治蚜虫等。从防控效果来看,芡实品质明显提高,进一步打响了车桥芡实特色农产品品牌。
据介绍,绿色防控是一项持久的绿色植保系统性工程,能够有效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近年来,淮安区致力于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按照“全域推进、全员参与、全程绿防”的机制,聚焦水稻、芡实、荷藕、西瓜等优势作物,广泛推广“生态调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四项绿色防控技术,有60多万亩农作物实现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田块化学农药减少使用33.07%,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今年将重点建设2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包括1个千亩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和1个450亩芡实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目前已经成效初显,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均低于常规种植田。”淮安区植保植检站站长朱新伟说。
“五措”并举,绘就绿色兴农转型路
“绿色食品认证拿到了,我们都很高兴。这不仅提升了我们有机芦笋的品牌影响力,也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我们对市场销售更有信心了。”百寿康农业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芦笋种植基地负责人沈正达告诉记者,公司在淮安区苏嘴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流转土地250余亩,建设200多个钢架大棚,采用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种植芦笋。2022年,新鲜有机芦笋正式上市销售,亩年产量达到2500斤,亩销售额2万余元。今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后,产品竞争力更强,对于公司扩大销售,加强与高端商超、社团合作都有积极作用。
绿色优质农产品保护和发展是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淮安区坚持“政策支持、示范引领、标准把控、技术服务、宣传推广”五措并举,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建设力度,先后建成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3个,面积54.2223万亩。目前共有“两品一标”农产品75个,较2020年增长238%,其中绿色食品认证72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种植业绿色食品续展率达100%。
“我们狠抓绿色优质农产品建设,仅今年就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0个,包括绿色大米、绿色荷藕、绿色芦笋等。”淮安区农产品质量监管办公室负责人高玉侠说,下一步,淮安区将着力打造4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地方生态农业发展注入更强绿色动能。
关键词: